长盛不衰的地方豪族墓地 从葬骨器中发现大量火葬人骨
立部遗址及立部古坟群址位于台地上。其北侧是长尾街道,南侧是竹内街道,距北约500米处有全国第五大的河内大塚山古坟(长约335米)。平成二年,因市立运动广场设施整修,相关部门对台地中可以看到的谷地进行了发掘调查,发现并确认了古坟时代中期下半叶一直到平安时代前期(约400年间)持续存在的豪族墓地。
古坟时代中期下半叶至后期,此地建造了包括六座方形古坟和一座圆形古坟在内的古坟群。其中,最先建造的方形古坟在古坟群中规模最大,埴轮数量也最多。紧接着人们又建造了一个同等规模并摆放埴轮的圆形古坟。随着后五座规模较小且没有放置埴轮的方形古坟的出现,该古坟群的建造终于画上了句号。
随着发掘调查的进行,各墓葬的年代逐渐变得清晰。具体来说,飞鸟时代建有一座土坑墓,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初期各有一座火葬墓,平安前期又建造了一座土坑墓和一座木棺墓。关于埋葬方法,发生了土葬到火葬,又回归到土葬的转变。这些古代墓葬中都陪葬有被葬者的日常用品或用于葬礼仪式的物品。
此遗址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平安时代初期(9世纪上半叶)的火葬墓。虽然地面上的土堆没有保留下来,但竖穴中心埋葬的骨壶—须惠器壶和盖,以及骨壶周围填充的木炭均保存良好。须惠器壶和盖的产地未知,但由于其形状与畿内产品不同,因此推测可能是畿外生产的。须惠器壶和盖子用黏土固定和密封,得益于此,壶内保留了一名男性约一半的骨量。对于火葬墓而言,能残存如此多的骨量是非常难得的。
通过对火葬墓进行人类学分析,我们发现:①从骨骼的焦裂和变形来看,火葬是在肌肉和腱子肉还残留的状态下进行的;②放置在骨壶中的骨骼以头骨和四肢的骨骼为主,胸部到腹部附近的骨骼较少,这表明可能进行了分骨;③骨壶中的骨骼并非有规律地放置。
关于被葬者,我们通过人类学分析,以及对火葬骨、遗址土壤、骨壶内出土烧土的成分进行分析,可知:①被葬者为一名成年男性(40~50岁);②身高约158~160厘米,其上半身活动较多;③摄取过相对高营养的饮食;④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死亡,并在本遗址周边将其火葬。另外我们根据使用须惠器壶作为骨壶,以及骨壶周围填满木炭等线索,推测该被葬者可能来自下级官人辈出的当地豪族。虽然没有直接与之相关的文献史料可确认此氏族的姓氏,但至少可以推断,自古坟时代中期起,此遗址周边就是某一当地豪族的立足之地。
总而言之,立部遗址、立部古坟群址不仅展现了神秘豪族墓地的生活面貌,还明确了骨壶的使用方法以及遗骨是如何埋葬的。因此,该遗址对于揭示古代当地豪族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樫木规秀)
调查地一带的航空照片(1842年)
台地内存在谷地,并利用这些谷地建造了排列成行的蓄水池。如今,这些蓄水池大多已被填埋。
遗迹分布图
发现了古坟和飞鸟时代~平安时代前期的墓葬。通过出土遗物以及古坟和古代墓葬的位置关系可知,这些古坟直到飞鸟时代依旧被当地人管理着。
飞鸟时代的土坑墓
奈良时代的火葬墓
与骨壶一同出土的有壶、平瓶,均为须惠器。横瓶表面有裂纹和陶器的熔接处,说明为残次品。并且里面发现有少量火葬人骨的小碎片。横瓶的长度为31厘米,高度为23厘米。
平安时代的木棺墓
在木棺的同位置有铁钉出土。木棺内北侧陪葬了须惠器的小壶和土师器的盘和豆。其中三件土师器的盘和豆是叠放的。木棺长180厘米,宽62厘米。年代属平安时代前期。此照片从西向东拍摄。
引自:文化厅 2023《被发掘的日本列岛2023 调查研究最前线》共同通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