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三陆海的/縄文时代后期~晚期的贝丘
大久保贝塚位于宫城县东北部的志津川湾最深处,该地区在东日本大地震海啸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平成26年度的复兴工程调查中确认发现该贝丘,后在令和元年和二年的进一步调查中,研究人员将上层贝层分为縄文时代后期中段和后段(约2800至2600年前)两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从上层贝层中出土了大量的遗物,随后调查人员利用网格为1毫米的筛网对贝层的土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尽可能将所有遗物予以收集。
下层贝层是一个小规模的层面,形成于最底层的平坦沙砾层之上,其分布范围横跨东西约10米、南北约5米。除贝壳外,还出土了少量的陶器和石器。出土的贝壳表明在潮滩等地方采集的牡蛎是当时人们饮食的一部分。沙砾层的表面还发现了十几处火烧痕迹,这表明在后期河边或海边人们曾进行过零星的活动,如垃圾废弃和生火等。
上层贝层横跨东西方向约17米,其中东侧的部分最厚,西侧则比较薄。贝层东侧出土的贝壳和骨头保存状况良好,应该是当时的食物残渣。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多种生活用具,如陶器、石器和骨角器,以及用于祭祀仪式的各类物品,包括陶偶、陶面具和石棒等。
出土的贝壳和鱼类骨头主要来源于湾内的沙滩,其中包括容易捕获的蛤蜊和经常沿岸回游的沙丁鱼。此外,从约3万件出土的鸟兽类骨骼来看,野猪、鹿、鹈鹕、鸭、野鸡等是主要的狩猎对象。值得注意的是,还出土了带有石镞的金枪鱼和鹿椎骨(背骨),这些珍贵的发现表明当时人们是使用鱼镖和弓箭进行渔猎和狩猎活动的。
在贝丘内,还发现了大量可证明与其他地区进行过交流的遗物。这些遗物包括与岩手县北上川中游地区特征相似的陶器,以及从此地区带来的黑曜石制成的石器,还有主要产自日本海岸,被用作粘合剂的天然沥青块。另外,还出土了些许来自遥远地区的物品,例如用伊豆群岛及屋久岛以南地区生活的星状帽贝制成的装饰品等。
大久保贝塚是縄文时代后期主要用作处理贝壳的场所。但到了晚期,人们不仅对周边山林和河海的资源进行了有效利用,还将来自遥远地区的多种多样的鱼类、贝类、动物和石材作为食物和工具,并将此处作为废弃场所丢弃使用后的食品、物品。随着震后重建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对三陆沿岸的大部分縄文时代贝丘进行过调查,其中后期中叶以后的较少,并且确定位于志津川湾内部的也只有此贝丘。所以说这一发现不仅对三陆沿岸,甚至对于阐明整个东北地区縄文时代的生活和环境利用的变迁也具有重要意义。(西村力/梅川隆宽)
贝层南北断面(从东方向拍摄)
贝层上层部分最厚处约为75厘米。根据构成贝层的贝壳和土壤的不同,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细分成300多层。贝层下层部分最厚处仅约10厘米。
遗址远景(从东北方向拍摄)
贝丘位于从西侧延伸而来的丘陵东部的北斜坡上。与之相邻的水尻川从眼前的国道45号穿过,并汇入志津川湾。
被石镞击穿的金枪鱼骨(左侧照片)和鹿的椎骨
通过观察可知,石镞似乎是从鲔鱼头部的斜上方插入。并且由于作为狩猎工具的石片嵌入过深,鹿的椎骨因此被保留了下来。以上骨骼均从贝层上层部分出土。刺入鲔鱼椎骨的石镞头长度为2.8厘米,鲔鱼椎骨的直径为3.9厘米,鹿椎骨的直径为2.9厘米。
贝层上层部分出土的陆生哺乳动物
野猪、日本鹿、狼、狗、狐狸、狸、水獭、貂、鼬、野兔、鼯鼠的头部骨骼。从贝层上层部分出土了超过2万件兽骨。其中约7成是野猪和日本鹿,且未满1岁的年幼野猪居多。
贝层上层部分出土的骨角牙贝制品
①-⑤属于由鹿角制成的狩猎、捕捞用具。复合式鱼镖(②)成对安装在柄上,并在柄首安装逆刺(③)以防被夹住的鱼逃脱。⑥-⑩属于装饰品。其中的贝腕轮是由生活在伊豆群岛及屋久岛以南的星状帽贝制作而成。
贝层上层部分出土的石器、石制品
石镞、石锥、石匙是用无法在遗址周边采集到的硅质页岩等材料制作的,而其他的石器则是用周围能采集到的石材制成。所以当时的人们是根据工具的不同用途来选择相应石材的。石刀和岩手县北上川中游的类似,头部呈梯形。石棒残长23.9厘米。
贝层上层部分出土的陶器
深腹钵的长口沿上画有几条平行的线。这种类型的陶器在岩手县北上川中游地区的遗址中较为常见,而在宫城县则比较罕见。带流陶器、右侧浅钵和右侧壶上均画有晚期中叶特有的云形纹,而左侧浅钵和左侧壶上则绘有晚期后叶特有的工字纹。左侧浅钵口径为20.5厘米。
贝层上层部分出土的陶制品
陶面具顶部绘有绳纹时代晚期下半叶典型的π字纹。陶制耳饰和陶轮毂状耳饰应该是装饰品,上面有红色颜料着色。陶面具残长15.3厘米。
引自:文化厅 2023《被发掘的日本列岛2023 调查研究最前线》共同通信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