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交通要道的当地领主的房屋
▲被沟所包围的房屋地全景(从南面开始)
隔断沟宽4~8米,深1~1.5米。区域内的白色方形就是和主屋同时期存在的建筑物。
规划在方形区域场地里的著名建筑物
大南遗迹矗立于流经米泽市东北部的天王川的右岸的自然堤防上。它位于连接了山形县的米泽和高畠的高速道路上,是天王川交汇点附近的交通要道。2016、2017年随着浅川最终处置场维修项目的进行而实施了约2万5300平方米的发掘调查,确认其主要为古代~中世的遗构和遗物。其中受到关注的是中世的房屋地。
房屋的中心地被东西约60~84米、南北约110米范围的沟围成了方形,中间也挖掘出了沟而将这块区域分成了两部分。方形隔断沟有断掉的部分,在那外侧设置了L型的沟,因此我们推测它是增形小口那样的出入口。在方形区域内发现了不同时期的25幢以上的挖了柱子的建筑物。被认为是主屋的最大的建筑物的四面附有长12.6米、宽8.6米的屋檐(或者是边缘),是高规格的建筑物。从出土遗物看,可以认为这块方形区域始建于15世纪,一直在扩大范围中使用到了16世纪末。
出土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僧形神立像
在方形隔断沟里出土了本地产的内耳陶罐,以及从中国进口的青瓷、白瓷,濑户美浓产的瓷器等从远方传入的物品。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屋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和信仰相关的遗物也出土了很多。僧形神立像表现了当时神佛融合的情况,这在全国都是十分稀有的例子。用墨写着“十八日观音菩萨”的第1号木简则表现了在这个屋子中进行过观音讲、十斋日信仰等活动。另外,在黑漆底座上用红漆描绘了鹤、乌龟等表现缘起的动物的漆器碗、盘子、柄勺、木屐、横梳,以及纺线时使用的手推木、纺锤等生活用具,被认为是是玩具的木马等多种多样的木制品也有出土
虽然无法确认屋主具体是谁,但是因为这是在伊达氏统辖的领国里,所以可以认为是和伊达氏相关的有权的当地领主。由于关于当地在这一时期的具体状况的文献史料非常缺乏,所以这个遗迹可以说是填补空白的重要成果。(佐藤 公保)
▲调查区域全体图
西北侧的方形区域的规模较小并且出土的遗物也较少。调查区域的东侧也存在规划区的可能性很高。
▲僧形神立像
头发下的耳朵成大耳垂状,仅在嘴唇部分涂了红色,表情冷静。双臂在胸前交叉,附有岩座式台座。高20.3厘米,宽4.5厘米,厚2.5厘米。树种为柳属。
▲漆器碗
用红漆描绘了蓬莱文(描绘了鹤、乌龟等表现缘起的动物的花纹)。侧面开有小孔,我们认为它是作为柄勺进行了再利用。残径为15.5厘米,残高8.6厘米。树种为山毛榉属。
▲木马
用尖锐的刀刃仔细地雕刻了脸、耳、脚,脖子和背上用墨表现了鬃毛的样子。臀部有一个缺口,可能存在表现尾巴的插入式零件。高9.6厘米,宽5.2厘米,厚3厘米。树种是罗汉柏。
|
表现里长的耕地开发的古代水库
▲为了从池子中取水的木槽(第3期)
保存状态良好因此可以清晰看出取水部等的构造。
由当地有影响力的人投入私有财产建造
萨摩遗迹位于奈良盆地南部、由平原上升到山地的地方。发掘调查随着国道169号高取旁路的建设而实施,随后发现了古代建造的池子。
这个池子是用于灌溉的水库,于8世纪末~9世纪初建成后,经过了数次修建,到13世纪初为止持续使用了400年。为了阻塞河谷的出口附近而建造了堤坝,从而在河谷中蓄水。堤坝中埋有木制的排水沟(木槽)作为取水结构。这个堤坝至少进行了三次更替木槽等的改装修建,合计出土了4组木槽。在这里面,第3期(9世纪末~10世纪前半)的木槽保存情况最好,可以清楚看到全体的形状。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发现了记载了建造这个水库的人的木简。池子中出土了一片木简,它记载着,一个名叫桧前村主的氏族出身的人作为波多里的里长建造了这个池子。我们知道,萨摩遗迹的所在地,在古代就被叫做是波多里。
从池子的规模、构造推定灌溉范围
至今为止,古代水库发掘的相关事例有,史迹狭山池(大阪府)、池田遗迹(福冈县)、宅原遗迹(兵库县)等,对堤坝、排水沟等也实施了调查。在萨摩遗迹,我们可以进行对构成这个池子的所有的要素的调查,例如堤坝和排水沟在内的储水范围的大部分、从池子到耕地的送水水路等。
其结果是,可以对各时期的池子的规模、构造进行复原,从遗迹周围的地形环境等可以推定耕地的灌溉范围。之后,我们也能知道这个时期的里长实施的耕地开发的面积、水源地的规模等具体能有多少了。不仅如此,认真解读出土的木简后,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用私有财产整备灌溉水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开发的耕地私有化的行为也就由此产生了。这表明了地域社会的成长,实际有着深刻的意义。(北山峰生)
▲红外线照片
向田领(郡的公职人员)报告的池塘建造完成的内容中,表面写着“这个池子造好了。然后神灵出现并回应了”,背面写着“本来是波多的里长桧前村主(来建造这个池子的),但现在由已故的□□两人来建造”。这是说明了谁建造了这个池子的重要资料。※因为是被水浸了的资料所以没有展出
▲池子和取水设施的模拟图
在堤坝上设置吐出多余水的设备,让水位保持在一定的地方。放水路在堤坝的下游延伸,持续流到耕地
▲堤坝的全景(从西南方向开始)
选择在河谷最狭窄的地方修筑了堤坝。右手边是水库,通过木槽像左边送水。所看到的是第3期的木槽。
▲灌溉范围的预想图
以遗迹南部的中谷池(现代的水库)的水路为基础,预想了当时的灌溉范围。我们认为水路从遗迹的西部开始延伸,一直灌溉到了直到吉备川为止的缓坡
国内首发!“狮子腰带”一式全部出土
▲出土了狮啮纹带金具的9号墓横穴式石室
虽然天井石和部分墙壁已经被破坏,但是实施入口的闭塞石还保留了建造当时的模样,石室内的师崎纹带金具等陪葬品完好无损。
小规模的首长级豪华陪葬品
牟田边遗址位于佐贺县中部的多久市,位于海拔15~60米左右的丘陵上。伴随着各种开发,1974~2018年间进行了7次发掘调查,发现了弥生时代中期的环濠聚落和古坟时代中期~晚期的古坟群。古坟群由前方后圆坟和圆坟共14座组成,2017·2018年对其中4座进行了调查。
其中9号墓是一座表面覆有葺石,长18.5米的小型前方后圆坟。其中石室是横穴式石室,石室的侧壁从基部向天顶缓缓叠加内弯,由被称为“叠涩拱”的方法建造。根据出土的文物判断,这是座墓建造于5世纪末,被葬者应是沿着石室的后墙埋葬。石室中出了出土了刀、箭头等铁制品和翡翠玻璃制品外,还出土了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的罕有的三环铃·铃杏叶、狮啮纹带金具等金属制品。作为一个小型古坟,它拥有与首长级古坟媲美的豪华陪葬品,可以说是对北部九州古坟时代社会研究极其重要的古坟。
表明朝鲜半岛和北部九州间交流的资料
在石室内发现的三环铃·铃杏叶是一种装饰马匹的金具。每当马匹行动时会发出声音的“听马具”,现在摇动也会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可以听到当时的音色。
狮啮纹带金具是用狮子一样的兽脸装饰的小型金具(銙板)装在要带上进行装饰。朝鲜半岛和日本国内加在一起仅有出土13例,而且都只发现了一部分。这次调查中出土了一整套腰带装饰金具,首次得见狮啮纹带金具的全貌。我们期待未来能对这种金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将为研究朝鲜半岛和北部九州之间的交流关系提供重要的资料。(岩永 雅彦)
▲2017·2018年调查远景
9·10·13·14号墓的调查。9号墓的前部建造于14号墓之上。
▲9号墓全景
调查前被认为是圆坟,经挖掘调查后判明其为前方后圆坟。
▲狮啮纹带金具全体
腰带顶端与之相连的金具全部出土。此外,还出土了部分人骨和刀子,可以推测被葬者当时腰间佩戴的状态基本保留了下来。
▲三环铃(上)和铃杏叶保存状态良好,摇动会发出声响。三环铃
边长10厘米,铃杏叶:边长约9~10厘米。